
疫情來臨,一個個紅色“細胞”在迅速激活。在馬家河街道高塘社區(qū),有一個這樣的“臨時黨員志愿隊”。他們集結(jié)抗疫一線,保障公共衛(wèi)生安全。
這一個個紅色“細胞”就是一名名黨員。
自左至右分別為黨員志愿者羅應清、羅放、黃杰、羅勝賢
“為奮斗的村干部和居民們點贊,你們辛苦啦。你們是我們的驕傲。”這是馬家河街道高塘社區(qū)居民羅清在社區(qū)居民微信群里發(fā)送的一條消息。
危難時刻顯本色。他們,與人民群眾并肩作戰(zhàn),合力織牢疫情“聯(lián)防防控網(wǎng)”,確保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,讓黨旗在防控疫情第一線高高飄揚,留下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。
“執(zhí)拗”的54歲黨員志愿者彭建軍:
年前骨傷出院,家人反對,還是去了戰(zhàn)“疫”一線
2月3日,彭建軍一如往常出現(xiàn)在高塘社區(qū)大禹路口。這里作為社區(qū)疫情防控點,是防疫工作的重點所在。
他在這個點已經(jīng)工作了10多天了。每天12小時輪流堅守的工作量他一直在堅守著,只是越發(fā)疼痛的右腳,提醒著他工作的辛苦。
2019年年底,因為一次意外摔倒,他的右側(cè)手臂和腿部粉碎性骨折,住了3個多月的院,到春節(jié)前一周才基本康復出院。出院時,醫(yī)生就叮囑他,不要站太久,不要太累。
出院了,他的心也不“安分”了。疫情來勢洶洶,社區(qū)組織了臨時黨員志愿隊,他想都沒想報了名。在微信群遞交的請愿書被駁回后,他找了社區(qū)黨總支書記羅友春,執(zhí)拗要去。羅友春拗不過,同意了,同時為他配了一把椅子。
這把椅子,彭建軍很少坐。他帶著紅袖章,和其他志愿者一起,在這個防控點堅守了一天又一天,“新年好!請您配合我們測量體溫再進入小區(qū)”這般話說了一遍又一遍。
有人說彭建軍“太執(zhí)拗”,有人夸彭建軍。他聽了,哈哈一笑,他自感責任在肩,是一名基層黨員應該做的。
77歲老黨員黃耀宗和兒子的“初心”:
上陣父子兵,我們也要共同戰(zhàn)斗
今年77歲的黃耀宗,有著屬于自己的一份“初心”。在高塘社區(qū)這個臨時黨員志愿隊里,他是年齡最大的志愿者。
這是他強烈要求下來的。志愿隊成立后,在他所住的高塘社區(qū)前門,也設立了一個防疫口。兒子黃杰就是其中一員,負責日常值守和一棟居民樓的消毒工作。他看著大家忙碌,閑不住了,帶著口罩,將黨徽別在胸前出了門。
兒子黃杰看著父親年事已高,天氣寒冷,勸他回家。他不肯聽,還生了氣:“只準你為大家做點事?我也是黨員,黨齡還是你家的三倍,我為什么不能去?”老人家覺得,古人常說上陣父子兵,現(xiàn)在這就是一場看不到硝煙的戰(zhàn)爭,他們也要共同戰(zhàn)斗。
黃耀宗說服了兒子,他樂意看見父子倆信念如此相同,因為,作為一名黨員,不能落后。
31歲入黨積極分子羅攀的“擔當”:
“我向組織靠攏,當然要出自己一份力”
31歲的羅攀,有著屬于自己的“擔當”。作為這個臨時黨員志愿者的一名非黨員,他干勁十足。
他是高塘社區(qū)的一名普通居民,也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。疫情當前,他想著為社區(qū)出一份力。當這個臨時黨員志愿者招募發(fā)出后,他報了名。
值守那幾天,時不時有人和小車進出,也有人問他情況,他一一答疑解惑。遇到老人扶一把,遇到?jīng)]帶口罩的居民,他會提醒……
居民們很好奇,羅攀不是黨員,怎么做起事情來還那么有勁兒?他聽了,笑了笑說:“我去年10月就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,現(xiàn)在因為疫情,公司推遲上班,在家里也是待著,還不如來站崗為大家保平安。”
責編:王珈
來源:株洲高新區(qū)(天元區(qū)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